作為都市人,每天身邊都在發(fā)生潛移默化又天翻地覆的變化。報刊亭的消失或許是其中之一。不知從何時開始,很多人不再上街購買報刊,甚至根本注意不到報刊亭的關閉與拆除,直到臨時需要買一份報紙時,才發(fā)現再也找不到一家報刊亭。
這樣的事情正發(fā)生在廣西桂林。3月底,桂林市七星區(qū)城管部門突然將轄區(qū)內多個報刊亭吊走,一些租戶的書報還沒來得及出售。此舉遭受質疑后,城管部門回應,拆除報刊亭是奉上級指示,是違建亭棚清理整治行動的一部分。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被拆除的報刊亭都是合法報刊亭,就是七星區(qū)城管局在2015年批準了這些報刊亭的設置。如果是因為報刊亭經營不善,主動退出市場,倒也罷了,問題在于被拆除的報刊亭沒有一家心甘情愿地就此關張。在報道中,無論是租戶還是郵政企業(yè),都表達出將報刊亭繼續(xù)經營下去的強烈意愿。顯然,至少發(fā)生在桂林的拆除報刊亭事件,不屬于文化產業(yè)轉型的自然淘汰,而是一些政府部門出于某種意志的獨斷專行。
如此情況其實發(fā)生在全國很多地方,報刊亭被拆除,不光是因為沒有人購買報刊,而更多地存在“被消失”問題。有關部門并不是從文化發(fā)展的角度決策,卻常常打著類似市容環(huán)境整治等旗號,把街上的報刊亭清理得一干二凈。
即便是為了市容環(huán)境,拆除報刊亭的理由也不充分。相反,報刊亭是都市文化的一道風景線。無論在文藝作品中,還是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報刊亭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一座報刊亭密度高的城市,給人的感覺就是文化底蘊深厚,而一座找不到報刊亭的城市,在某種意義上類似于文化荒漠,至少能夠說明當地民眾沒有讀書看報的習慣。
當然,在媒體轉型的當下,報刊亭不僅面臨來自管理部門的外部壓力,更遭遇著其自身的經營危機。紙質報刊整體發(fā)行量逐年下降,很多市場化報刊經營困難,已是不爭的事實。報刊亭要避免從城市消失的命運,也要自己爭氣,跟上文化產業(yè)轉型的步伐。
報刊賣得少了,不意味著人們不讀報了,而是把新聞資訊閱讀轉移到了網上,轉移到了移動端。對報刊亭,這是利空,卻也是發(fā)展的契機。未來,報刊亭的功能可以不是出售報刊,卻要堅持信息服務提供者的定位。一些城市已經先行,推廣智能化報刊亭,集銷售和展示報刊、銷售預包裝食品、WiFi熱點、公益、社區(qū)活動、發(fā)布政府信息等功能于一體。只要是方便人們生活的事,報刊亭都可以去大膽嘗試。
在城市管理領域,傳統(tǒng)觀念推崇整齊劃一的審美,期待每一條街道、每一個社區(qū)都一樣,沒有“累贅”。在這種審美觀指導下,報刊亭、小吃攤等市民文化元素被視為雜亂的、擾亂秩序的。但是,文化的豐盈與美,恰恰在于多元和包容,下樓就能買到報紙,吃到放心的早點,就是普通群眾所需要的都市文化,也是普通人能夠感受到的城市的美好。管理部門要扭轉審美觀念,學會欣賞不那么有秩序的美,做出符合普通群眾利益的決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