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6000畝土地種水稻
章彬斌:不當公務員當農民
“趁著天氣好,得趕緊做育秧的準備了。”一臉黝黑的章彬斌站在田間,雙手還沾滿黃泥巴。
章彬斌,1983年出生,浙江臺州市黃巖區(qū)人,目前在黃巖和湖北、安徽承包60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去年僅向國家交售的糧食就超過130萬斤。而在此前,章彬斌是黃巖院橋土管所的一名工作人員。
“舍棄機關走向田間,完全是受惠農政策吸引的結果。”章彬斌2005年大學畢業(yè),擁有法律和經濟管理雙學位的他進了黃巖院橋土管所,這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還是公務員編制。但章彬斌說,這不是他喜歡的工作。
2009年1月,中央1號文件《促進農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農民持續(xù)增收的若干意見》的出臺,燃起了章彬斌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就在這一年,他辭去土管所工作,貸款19萬元,承包168畝土地,成了與父親一樣的農民。
回到田間的章彬斌明白,父輩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已無法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現代農業(yè)需要走的是現代化、規(guī)?;洜I之路。因此,章彬斌一開始就買來農業(yè)機械,采用機械化生產,搞規(guī)模經營。他還買來農業(yè)方面的書籍自學,遇到問題也不像父輩那樣憑經驗找答案,而是上網求助,遇到難治的病蟲害,則把秧苗帶回家,通過攝像頭讓市里的農業(yè)專家現場視頻解答。他還時刻關注著網上發(fā)布的最新信息。
付出得到了回報。當年,章彬斌所種水稻的畝產就比父親種的田翻了一倍,凈賺30多萬元。
第二年,他的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300多畝,第三年擴大到600多畝,水稻生產也實現了從育秧、插秧、病蟲害防治、施肥,到收割、烘干的全程機械化。
在章彬斌看來,種糧應該能致富,這除了時代進步、農業(yè)科技水平提高等因素,“還因為國家農業(yè)政策的‘給力’”。
章彬斌給記者細算了一筆賬:早稻的每畝生產成本包括土地承包費、種子、農藥、化肥、人工等在950元左右,畝收入1050元,每畝凈收入100元;但政府補貼這一塊,國家加上省、市、區(qū)里每畝就有580元,因此算上補貼這一塊,年收入四五十萬元不成問題。
“如果沒有政府的補貼支持,種糧并不是性價比高的行業(yè)?!闭卤虮笳f,收割最忙的時候,白天忙排工,晚上自己操作機器,一個星期才睡13個小時。
“除了辛苦,目前農業(yè)還是個靠天吃飯的行業(yè),風險不可控?!闭卤虮笳f,2010年育秧季節(jié),因為一個寒流,他育好的6畝秧苗只剩下一畝可用,“不得已只能改為直播,誤了季節(jié),影響了產量。”而到了收割季節(jié),收割前3天的一場大雨,350畝早稻被淹,損失20多萬元,“雖然有了農業(yè)保險,但只獲賠5萬元?!?/p>
章彬斌碰到的另一個難題是資金。目前,章彬斌的投入已有150多萬元,但大多是親戚朋友的借款,“因為怕有風險,銀行不給貸款”。
章彬斌很想建一個智能化的育秧大棚、一個烘干中心,估計共需投入200萬元,但還有50萬元的缺口。為此,章彬斌跑遍當地的幾家銀行,但沒有一家答應。
盡管如此,章彬斌依然看好糧食種植的前途。幾年的磨煉,章彬斌已成了維修農機的行家里手。而2010年的那兩次遭遇,讓章彬斌體會到,要化解農業(yè)風險,一靠擴大種植規(guī)模,二要探索新型的種植模式。
去年,章彬斌試著引來山上的水,不用農藥不施肥,靠防蟲網和殺蟲燈,試種了30畝原生態(tài)水稻,盡管畝產只有200公斤,但這種原生態(tài)大米尚未收割就被訂購一空,還賣出了160元一公斤的高價。
這讓章彬斌看到了生態(tài)農業(yè)的巨大前景。他計劃建立從水稻種植到經濟作物再到畜牧養(yǎng)殖的循環(huán)農業(yè)產業(yè)鏈,并創(chuàng)立自己的品牌。今年他承包的土地已擴大到6000多畝。
“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輕人的身影似乎在遠去?!闭卤虮笳f,在臺州,能像自己這樣以農業(yè)勞動為職業(yè)的年輕人屈指可數。他希望能有更多的農業(yè)優(yōu)惠貸款和更完善的惠農服務,讓年輕人都能在田野上看到希望。(記者董碧水)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