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姜染色
植物染料調(diào)顏色
線紡好之后,接下來的工序便是染色。老人腰間系上腰簍,腰簍里裝著一把柴刀,順著院子外的一條小路,朝山上走去。
在一棵小樹前,老人停下了腳步,摘下幾十片葉子,放進腰簍。然后繼續(xù)朝山上走去,又見一棵大樹,老人拿柴刀砍下一截樹枝主干,在回來的路上又在一處籬笆墻里挖出了幾塊黃姜。老人的兒媳告訴記者,老人這是在找染色的原料。
回到家里,老人找來幾個瓦罐,把摘得的樹葉放在罐子里搗碎,滲出了藍汁。黃姜洗凈去皮之后,同樣搗碎,加入少量的水,放在木柴上一煮,顏色愈加發(fā)黃。砍來的那截樹枝也用上了,把皮剝掉之后,用柴刀砍成木屑狀,同樣放在瓦罐里、放入一些水燒開,一罐紅色染料就這樣做好了。記者見狀,贊嘆不已。
此時老人又從屋里拿出一個陶鍋,將剛才剝?nèi)〉臉淦?,砍成一片片放進陶鍋里,加入芒果核煮,并不時用木棒翻動。王啟敏告訴記者,剛才那種樹皮是烏墨樹,黎語稱為“波片”。芒果核起到固定顏色和使顏色鮮亮的染媒作用。
老人邊放棉線邊用細木棍翻動,直到棉線均勻上色,達到所需顏色后取出,這時棉線呈深褐色。即刻埋入黑泥,邊埋邊用手揉搓,使其充分上色,浸埋約一小時,取出清洗、晾曬。褐色棉線就神奇地變成了純黑色。
黑線染完之后,老人又把細線放入“黃姜水”和“紅樹汁”里面,幾經(jīng)翻動,挑出來放在竹竿上晾曬。
幾千年來,心靈手巧的黎族婦女,不僅發(fā)明了先進的紡織技術(shù),也成為最優(yōu)秀的“調(diào)色師”。
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家王海昌在一旁介紹說,黎族人使用的染料多為植物類染料,較少使用動物類、礦物類染料。植物染料除了靛藍類為人工栽培外,其他幾乎都是野生的。植物染料可利用的部分包括根、莖、心、皮、葉、花、果等。
黎族人生活在熱帶雨林地區(qū),植物染料資源十分豐富,不僅品種多,不同的方言區(qū),喜好和習(xí)慣又不盡相同,對染料的運用也有所差別。
王海昌介紹,目前,黎族人常使用的植物染料約有十多種,靛藍是他們最常用的染料。靛染是利用從靛類植物中得到的植物染料,對被染物進行染色的方法。靛染的織物,色澤以藍為主,隨著染色次數(shù)的增加,顏色逐漸加深,呈深藍色,且色澤飽滿耐洗,不易脫色。黎族進行靛染和栽培藍草(藍草是多種能夠制作藍靛的植物總稱)的習(xí)俗十分普遍,常用的藍草大概有四五種。
在長時間實踐的基礎(chǔ)上,黎族婦女還能熟練地使用染媒(使染料和被染物關(guān)系親和的物質(zhì))進行染色。在染色工藝之中使用染媒是染色技術(shù)的一大進步。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