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
最有希望入選“211工程”的10所高校之河南大學
河南大學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開封。100年前,這里是河南貢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全國會試曾在這里舉行,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在這里劃上句號。20世紀初的歐風美雨和辛亥革命勝利的曙光,孕育催生了這所大學。1912年,以林伯襄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賢在這里創(chuàng)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后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成為擁有文、理、工、農、醫(y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經院系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醫(y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獨立設置為河南農學院、河南醫(yī)學院、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水利、財經等院系也先后調入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范學院。后又經開封師范學院、河南師范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2000年,合并開封師專、開封醫(yī)專,組建成新的河南大學。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簽訂共建協(xié)議,河南大學正式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建校96年來,河南大學嚴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訓,在一代代學人的精心鑄造下,逐漸形成了“團結、勤奮、嚴謹、樸實”的優(yōu)良校風和前瞻開放、面向世界,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兼容并包、海納百川,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的河大精神,在推動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教育振興的過程中實現(xiàn)著自身的價值。在以范文瀾、馮友蘭、董作賓、馮景蘭、羅章龍、郭紹虞、羅廷光、蕭一山、樊映川、毛禮銳、姜亮夫、嵇文甫、任訪秋、黨鴻辛等一大批專家學者、院士為代表的名師執(zhí)教下,河南大學已培養(yǎng)了40余萬名各類專門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34位成為院士,上百人擔任或曾經擔任過副部級以上的領導職務,不少校友如侯鏡如、袁寶華、王國權、趙毅敏、尹達、鄧拓、白壽彝、楊廷寶、高濟宇、姚雪垠、周而復、吳強、馬可、趙九章、梁光烈等都成為蜚聲中外的社會名家
[10]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