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長汀縣中復村的紅軍橋。
歲月的斑駁早已爬滿橋柱,那條線卻依然清晰。線高大約1.5米,是一把上了刺刀的步槍的高度?!叭吮葮尭弋敿t軍”——當地人都知道,這就是當年紅軍征兵處的等高線。
等高線刻在一座木質廊橋上。橋在福建省長汀縣南山鎮(zhèn)中復村,跨過一條小河,連著千年“官道”,自古便是村里最熱鬧的地方。1929年,紅軍常常在此宣傳革命、分田分地、動員征兵,當地人又把橋稱作“紅軍橋”。
中復村一帶,先后有2000多名子弟走過那條等高線。他們大多數直接奔赴戰(zhàn)場,只留下最后的背影。烈士后代鐘鳴告訴我們:這2000多人中,到達陜北時只剩10人,最后活著回到村里的,僅6人。
紅軍長征前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阻擊戰(zhàn),就發(fā)生在不遠處的松毛嶺。1934年9月,由紅九軍團和紅二十四師等部隊組成的阻擊力量,堅守中央蘇區(qū)東大門的最后屏障,為紅軍主力轉移贏得時間。他們的身后是長汀,再過去,就是瑞金。
作戰(zhàn)動員就在橋旁的一處老戲臺?!芭_上動員,臺下燒飯,剛剛參加紅軍的新兵領一碗肉,就直接上了松毛嶺,大多數都沒再回來?!痹谥袕痛彘L大的鐘彬彬,兒時常聽祖母回憶當年情景,印象深刻。
“父母送兒上戰(zhàn)場”的故事比比皆是。一位名叫羅云然的老人,有6個兒子。前3個被他領著參了軍,都犧牲在反“圍剿”的戰(zhàn)場上。得知松毛嶺戰(zhàn)事空前慘烈,紅軍急需補充兵源,老人又把剩下的3個兒子送到紅軍橋征兵處。征兵的紅軍干部蔡信書于心不忍:“老羅,留下你的小兒子在身邊吧?!崩先苏f:“沒有紅軍分來的田地,孩子們早餓死了。就是斷了香火,也要跟著紅軍!”
靠著樸素的信念,就這樣筑起“血肉相連”的蘇區(qū)防線。不能參軍的群眾,抬擔架,救傷員,送補給,修工事。擔架不夠,老百姓就卸下自家門板——中復村至今還存留許多看似“別扭”的老房子,門口兩塊門板參差不齊,那是后來拼湊起的房門。磚瓦告急,蔡信書帶頭拆了自家房子,把磚瓦運上松毛嶺,供紅軍修建防御工事。85年過去,老人早已過世,老房子地基仍清晰可辨。松毛嶺上,那些曾經給老百姓遮風擋雨的磚瓦,又為紅軍戰(zhàn)士抵御了槍彈。
新婚第二天,中復村賴二妹的丈夫鐘奮然奔赴戰(zhàn)場。臨行前,丈夫答應妻子一定會回來。一別30年,妻子盼著丈夫歸來,每年用手中的針線為丈夫做一套新衣裳和鞋子。最后等來的,是丈夫戰(zhàn)死沙場的消息。賴二妹給丈夫建了一座衣冠冢,把30套衣裳和鞋子放了進去。
多年過去,鐘鳴成了中復村的紅色文化義務講解員。紅軍橋上的那條征兵等高線前,他無數次駐足,講述過往歲月。他和當地百姓給那條線取了個名字,叫“生命等高線”。
?
?
?
?
相關鏈接:
信仰之花永不凋零(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憶崢嶸歲月 血脈情深紅土地
鐫刻在紅土地上的赤誠(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蘇區(qū)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