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設計真能拯救實體書店嗎
■本報首席記者 龔丹韻
伴隨新一輪消費升級,近兩年,各種設計美輪美奐的實體書店似乎又紛紛興起。
它們當中,有些成為游客們打卡必去的景點,有些成為公眾號和朋友圈的“網紅”。然而裝修的華麗轉型,真的能夠帶來實體書店的復興嗎?
我們采訪了滬上幾家不同類型和風格的實體書店,它們有各自的經營之道,也有各自的困惑,或許能為未來閱讀往何處去,提供某種借鑒。
當書店像零售店
一切都需精細化管理
英倫風格的黑與紅,構成大悅城西西弗書店的主色調。
黑鋼書架、紅色標題、白色粉筆涂抹的幾何圖案,與每個展架上俏皮的話,共同形成這里的閱讀氛圍。
地面上的箭頭,已為游人規(guī)劃好了行走路線,每一排書架分類一目了然。走走逛逛,窗臺邊,酒吧式的座椅進入眼簾。即便不買,也可靜靜地坐下,隨意翻閱已被拆開塑料包裝的書籍。
書架區(qū)的最后,是一扇門。輕推,封閉的咖啡餐飲區(qū)就藏在里面??Х日瓷蠒?,大概是最好的下午茶時光。
西西弗書店的空間格局,80%仍然是書,文創(chuàng)只占門前的一小塊,而餐飲被獨立安置,與書架隔離。
書是主角,但無論如何,它還是一家吸引“文青”的混搭式閱讀空間。
這幾年,西西弗書店在各大城市商場開出一家又一家連鎖店,試圖成為“書店界的星巴克”,似乎證明空間設計做得好,實體書店大有前途。但是西西弗上海區(qū)域的總監(jiān)張志忠認為,沒有那么簡單。
上世紀90年代,民營書店風起云涌,在遵義的西西弗書店也是其中之一。那是書店的黃金時代,人們排隊買書、競相傳閱,街頭巷尾似乎都灑著書與詩的芳香,混著蠢蠢欲動的市場經濟浪潮。
然而2007年起,實體書店進入寒冬。漸漸,轉變開始了。2009年,西西弗選址不再是街頭,而是有意識地入駐購物中心。
此時的購物中心也面臨轉型,為了留住客人,營造文化氛圍,喜歡邀請書店入駐。雙方都意識到,今天的商場不全是為了購物,今天的書店也不全是為了賣書,彼此要打造的是一個游客的“生活中心”,一個充滿某種腔調和氛圍的“生活空間”。
既然是生活空間,裝修設計美輪美奐,自然被放到重要位置。進入購物中心的頭幾年,西西弗書店確實重視物理空間體驗。但是近些年卻發(fā)現,原來,光靠空間設計拯救不了實體書店。
“現在國內漂亮的書店太多了,我們的差異化競爭優(yōu)勢在哪里?”張志忠問。
懷著危機感,西西弗開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簡單來說,是像經營零售店一樣經營書店。
首先是選書團隊,不再根據個人喜好。做法是成立商品管理中心,有一個約50人的專業(yè)買手團。買手團根據銷售數據的結果選書,每年在大約40萬種圖書中選出4萬種。為了防止數據清一色選出的都是同類“暢銷書”,買手們后期還會有意識地排除教輔、成功學、雞湯類書籍。
其次是對讀者的駕馭,太大的實體書店,讀者逛起來是一種負擔。每一家分店面積控制在400-600平方米,嚴格計算平效和周轉率,像打造“商品體驗”一樣打造書店體驗。
西西弗甚至還有個專門收集問題的團隊。門店問題、管理問題、銷售問題、推廣問題,最終都被收集起來,成為課題,由西西弗董事長金偉竹帶隊調研。
“我就兩件事,團隊、課題?!苯饌ブ褚恢边@樣定位自己的職責。
今天的西西弗,所有連鎖書店長得差不多,書店把更多心思花在了看不見的地方:零售商品的精細化管理和服務。生存之道,理性而冷靜。書,似乎被剝去人文光環(huán),像普通的零售品一樣,等待著眷顧的讀者因瞬間的心動而把它買走。但也或許,這樣的心態(tài)反而成就了讀者至上的店鋪服務體驗。
“我們不融資,不靠外部資本。唯一堅持的就是,80%以上的面積必須是書。把書賣出去,仍是核心?!睆堉局艺f。
當書店像生活館
對味的人喜歡足矣
新天地的“申活館空中書店”曾經位于連接“新天地二期”與“新天地時尚”的走廊。時髦的年輕人,或涂著妖嬈的口紅,或掛著棉麻的長布,或踩著恨天高的鞋底,每天在此晃悠,組成上海城市空間的一道道都市風情。
作為當時申活館試水的第一家實體書店,這里面積不大,小小的門面、小小的裝飾、小小的展架,與新天地小而美的一眾店鋪相適相諧。
從選址和定位上說,這家書店從基因里就帶著對空間設計、時尚生活的天然訴求。然而過于重視設計也給書店帶來了麻煩。
2014年,上海還沒有太多實體書店講究設計。申活館新天地店已經提前嘗鮮。起初,清一色從媒體人轉型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興致勃勃提了很多設想,比如書架要漂亮,材質要環(huán)??苫厥?,裝飾要吸引眼球,畢竟“來的人都會拍照”。
開業(yè)一周后,實際問題就來了:純瓦楞紙搭建的環(huán)保書架無法承受書的重量,書被迫封面朝外擺放,一排架子最終放不下幾本。
又比如,創(chuàng)業(yè)團隊在書的分類上動了腦筋??紤]到新天地游客多,選書以旅游、攝影、地圖為主,分類打破傳統(tǒng)的小說、傳記這種方法,而是以城市來命名,比如倫敦、上海、紐約等,一眼望去很文藝、很美麗。
可是真正實踐的結果卻是,店員們沒有能力做出這樣的分類擺放,讀者找書也時常充滿困惑。
“當初我們覺得傳統(tǒng)書店的分類太老土,但后來發(fā)現,傳統(tǒng)有傳統(tǒng)的道理?!鄙昊铕^總經理陳曉欣說。
她意識到,光有設計遠遠不夠,設計和書店完美融合,需要非常周密的測算和巧思。而有些設計,在書店不宜實行,除非你的主角壓根不是書。
純粹的設計救不了書店,申活館開始了自己的探索,那就是每一家分店“因地制宜”,用精準的定位、選書和服務吸引真正的“同道中人”。比如,新天地店的書多為上海作家或書寫上海的書,而另一家分店喜瑪拉雅店鋪靠近大型生活社區(qū),選書多是一些食譜和生活設計類,也會開設生活類小課程,如串珠子、編織培訓等。
比較有意思的是,從2016年開始,申活館大力推廣閱讀粉絲俱樂部模式,當起了讀者們的“閱讀管家”。每個月由專業(yè)圖書編輯或者文化名家主推一項閱讀計劃,取名為“做你的閱讀管家”。讀者可以從每月推薦的9本書里選出3本,以99元的打包價格買下。
結果,“每月閱讀計劃”的回購率非常高。實行的第一個月,就有不少粉絲主動詢問有沒有年卡。慢慢,忠誠的粉絲多了。今年,俱樂部粉絲增長了50%。
?
相關鏈接:
?
而其中的煩惱,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所有實體書店的煩惱。書,帶有文化屬性,書店的員工和服務,最好也能如沐春風,帶著文化氣息。但如今整個行業(yè)并不景氣,店員工資平均不高,甚至還低于一些餐飲業(yè)服務員。這就導致外觀再漂亮的書店,店員培訓依然很難跟上。更進一步,一些活動策劃,囿于店員的平均文化水平而無法開展。
“每一家分店都絞盡腦汁,沒有固定模式,我們希望用媒體人的獨特視角和專業(yè)品味,從茫茫書海中挑出真正的好書,這就是我們最大的特色吧。”陳曉欣說。
而未來的書店,可能就是一個個小眾圈子,對味的人喜歡足矣。
當書店像房東
商業(yè)模式很重要
古鎮(zhèn)朱家角,江南水鄉(xiāng)邊,上海三聯書店坐落在此。當時剛開張3個月,它已經蜚聲在外。
風景區(qū)里的上海三聯書店,自然符合游人的一切文化想象:粉黛青瓦、簾卷細雨,樓梯依稀舊腔調,領著人們在紙張中閑看搖櫓船。
而人在游憩時,很容易為一場不經意的邂逅之美買單。于是朱家角三聯書店的圖書,賣得比預期好很多。
它貌似是一個典型的“設計拯救書店”,店里有咖啡、有文創(chuàng)、有空間之美。但上海三聯書店副總經理陳逸凌仍然覺得“設計的作用有限”,把它形容為“1.0初級版”。原因,是所有接受采訪的書店人都重復的一句話:光賣書,仍然不賺錢。
這一波消費升級中,為了更久地留住客人,“最美書店”遍地開花,美似乎讓人已覺稀松平常。游客如果僅僅到此一游,很難轉換成實際營收。咖啡、文創(chuàng)固然符合“到此一游”的消費,但如果它們是主角,真的還能說自己是一家書店嗎?
那么,實體書店的生存之道是什么?一兩年間,上海三聯在幾個城市開了7家分店,也在不斷探索。
今年剛剛開張的寧波書店,被陳逸凌稱為“2.0版”的嘗試。做法是3000平方米的面積同時引入了多家文化合作方,攤薄運營成本,沒有生存壓力之后,書店方能真正自由發(fā)揮。
“可以說,沒有一家實體書店僅僅靠書盈利。投資人可以談估值、談融資,但那些和盈利還是不同。”陳逸凌感嘆。
寧波書店建造時對標日本著名的文化地標蔦屋書店。所以設計頗為重視,投入也大。但配得上地標的設計方案,往往與圖書理念略有矛盾,和申活館一樣,上海三聯書店最終也在設計上反復溝通,不斷修改。該項目最終入選美國室內設計雜志2017年度最佳書店的名單。
而如今,上海三聯書店正在籌劃“3.0版”的書店模式:運用此前積累的經驗,書店從產品設計、理念、文化包裝、策劃到如何選書、如何運營,整套模式和創(chuàng)意打包,與實體書店的當地經營者共同合作開發(fā)。
在陳逸凌看來,現在我們只要稍微借鑒一點零售業(yè)的經驗,意識到原來商業(yè)模式很重要、空間體驗很重要,書店就能有所突破。
當書店像藝術館
文化空間能鏈接一切
穿過車水馬龍的虹口濱江,大樓林立之下,懸在高處的“建投書局”四個字方才讓人意識到,此處喧囂的空間里,還有一家書店。
書店仿佛一座魔法城堡,一層層往上走,越來越別有洞天。整齊的書架、復古的老木,還有燈光下翻動的紙張聲,讓這家書店成為“網紅”,被網友戲稱為“霍格沃茨魔法學?!薄?/p>
書店的主人,其實是一家國有投資集團,主業(yè)金融投資,從2014年起,團隊漸漸關注文化傳媒板塊,認為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文化產業(yè)迎來全新的發(fā)展機遇。而其中,實體書店雖然不是一個盈利能力很強的行業(yè),但它可以鏈接各種文化產業(yè),這方小小的物理空間其實大有可為。
去年,建投把上海的書店店面擴建至1500平方米左右,精心設計和運營,開業(yè)后果然受到關注。
建投書店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權認為,設計和裝修確實重要,它從外在展現書店的氣質,向讀者表明你在傳達什么,“但這只是表象,還有更核心的內在,那就是如何提供差異化、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這是我們感觸很深的地方?!?/p>
建投書局的差異化定位,在2014年時就已經定下,那就是以人物為主題特色。書店里的書籍以人物傳記為多,而人物傳記的延伸作品,同樣涵蓋文史哲等各領域。就連書店里的展覽活動,都圍繞“人”。
比如,書店幾乎每個月都會推出主題人物展覽。有一次人物主題是魯迅,不僅展出魯迅相關的書籍、研究著作,甚至還開發(fā)了魯迅主題的咖啡飲品,這杯咖啡就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為美名而來的游客,未必能轉化成實際購買力。只有特色、核心的產品,才能吸引穩(wěn)定的客群定期消費。所以書店常常舉辦各種主題活動,比如有一次和一家小提琴機構合作,圍繞古典音樂,做了一系列策劃:在書店里進行古董名琴的展覽,演奏古典音樂會。展覽和音樂會收費,效果反而很好,與書店的客群高度匹配。此后,還相應做了音樂鑒賞和講座。這場名琴活動讓粉絲們念念不忘,此后1年間,反復有人詢問下一次舉辦類似的活動是什么時候?
在建投書店,書仍然是核心,面積占比最大,但是張權也坦言“僅靠銷售實體書很難支撐書店的持續(xù)運營”。
建投的團隊認為,當代的讀者不僅有閱讀需求,也有其他文化需求。書的內容包羅萬象,而文化無遠弗屆,可以滲透到生活各個角度。藝術品、主題活動、展覽、影視,這些文化樣式都可以與書店的空間融合。
未來的實體書店會是什么樣子?沒有人知道答案,但有一個共性已漸漸明晰:書店空間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設計的美輪美奐。書店可以是一個文化平臺,而不只是一家店。本輪實體書店浪潮中,每一家“最美書店”其實都依然在生存線上掙扎著,也在尋求著文化背后真正的經營之道。
記者手記
真正的解,在于培育更多愛讀書的人
一個真正愛書人理想中的書店什么樣?
采訪中,那些大談商業(yè)模式的書店運營者,無一例外,給了一個意外的相同答案:
最好沒有咖啡,沒有文創(chuàng),不必刻意裝修,不用面積很大,只要能找到好書就行。
陳逸凌說,他的夢想是開一家二手書店。陳曉欣說,沒有咖啡才不會損壞紙張,沒有文創(chuàng)才不會分散注意力。
當然,真有人就為了自己的夢想在上海開了一家獨立書店,其中較為有名的是哈爾濱路上的“半層書店”,主人之一是一名建筑師,書店空間自然頗為獨特,選書也全憑個人眼光,以建筑和設計類圖書為主。
然而為了生存,半層書店也有一角提供咖啡和文創(chuàng)。兩位店主還以書店為品牌,接一些文化和設計的活兒,方能維持獨立書店的日常運營。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認為,這一波消費和零售的倒逼,對書店的更新換代其實也有啟發(fā)。
比如,書的分類變得有趣。店鋪考慮讀者的走動路線,人站在門口,一眼就能看到這邊的書架是社科類,再走幾步,很輕松又能看到二級分類。
還有些分類更加遵循閱讀習慣。比如科幻小說的旁邊,放一些相關物理書。奇幻小說的旁邊,放一些古代神話和歷史書,有時候還有圖畫書。同一本書,在小說類書架出現,在學術類書架出現,在主題和暢銷類書架又出現,不怕重復。
分類的背后,更是意識的改變。過去,圖書出版行業(yè)傳統(tǒng)而學術,并未對書的展示研究透徹。而現在,從零售店鋪借鑒經驗,大家開始意識到,視覺效應、空間感知、消費心理,對閱讀影響至深。如何吸引人讀書、買書,每家店鋪在環(huán)境上動足各自的腦筋,試圖掃清一切閱讀障礙,鋪就一條讀書的坦途。
然而,“硬件很快能上去,讀者卻很難短期內跟上。閱讀習慣是要培養(yǎng)的。當閱讀人群還不夠多,只能靠餐飲、設計這些外在的東西扶持。真正的解,在于我們得培育更多愛讀書的人?!毙炀颊f。
未來,當咖啡和書的混搭滿大街都是,當書店只剩下千篇一律的設計,當網絡滿眼五折的現象越來越少,當讀者對差價越來越不敏感,純粹的實體書店會不會回歸?
或許真的有一天,當我們推開一家小小的店門,只見滿眼墨香,懷著對神秘的書店主人的好奇,翻開一本偶遇的好書,間隙,旁邊的人也在翻書,彼此眼角一抬,目光相逢,便明白,海內存知己。
這才是實體書店理想的模樣。
?
相關鏈接:
人文學術書店:轉型之路在何方?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