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報道,江蘇一所高校以讓新生“更好適應大學生活”為名,要求校內社團和學生組織在本學期內不得招新,引起了學生的質疑,并被曬到了網(wǎng)上。
也難怪學生不滿。有過大學經(jīng)歷的人都明白,入學時經(jīng)歷的“百團大戰(zhàn)”往往構成了觀察大學和重新進行自我觀察的第一個窗口,其作用有時并不亞于開學演講。對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而言,大一邁入社團,是第一次不以成績,而是以興趣和意愿進行自我成就的機會,也是第一次以班級以外的“社會人”的角度來反觀自己、檢視自己的機會,而這些恰恰是大一生活最迫切需要的。如果學習“自組織”管理、推進社會化、自我塑造都不是適應大學生活,那么學校所謂“更好適應大學生活”是要適應什么呢?
也許該校一位老師發(fā)布的群消息給出了“答案”:“學?,F(xiàn)在格外重視考研率,下命令任何學生組織和社團不準向大一新生招新,一律延后至下學期招新。”這里面的思路似曾相識。初中的孩子們曾被這樣告誡,“一切要給中考讓路”;高中的學生們曾被這樣告誡,“從現(xiàn)在開始要進入高考倒計時”。當高等教育者以同樣的方式定義大學功能時,無怪乎會產(chǎn)生這樣的判斷——社團活動影響課業(yè),無怪乎會認為,“適應大學生活”僅指適應“學習”,而不是適應“生活”。
這與人們對大學的正常預期恰好相反。在人格養(yǎng)成的鏈條上,大學教育處于一個人從未成年人向社會人轉變的接榫處。在知識和技能累積上,大學教育處于從模仿邁向創(chuàng)造的關鍵點。對中國社會而言,因為基礎教育階段難以避免的升學至上導向,大學更是在這兩點上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必須盡力幫助年輕人從適應單一評價標準邁向適應多維評價標準。更具體地說,既要提供給年輕人升學的機會,又要讓他們理解,考研并非人生唯一的、排他性的目標。
在這個社會化的過程中,社團發(fā)揮著重要的助推作用,一流的大學必然有一流的社團文化。在美國,耶魯大學有近600個社團面向本科新生招新,哈佛大學、杜克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社團支持與服務體系常被引入教育學學者論文。社團的申請、組織、管理和經(jīng)費籌措過程,提供了公民教育的最好實踐,展示了自由的含義和限度,普及了權與責的關系,培養(yǎng)了統(tǒng)籌和決策思維,打開了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的視域。這些都在狹義的“學習”之外,卻指向了大學生活最重要的目標,提供了一個大學新生應該及早建立起來的視角。
有人說,沒有社團的大學不是真正的大學。順著這個思路講,沒有經(jīng)歷社團的大學生,也沒有開始真正的大學生活。讓一個剛剛走過艱難升學之路的年輕人見識大學之大、之不同,要從擯棄狹隘的學習觀念開始,從讓學習回歸生活開始。
·凡注明來源為“??诰W(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