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原子能樓樓體已經(jīng)被拆除近1/3,北面墻和東面墻幾乎全部被拆毀。新京報記者吳江 攝
攝于2004年5月的原子能樓。
被稱為“共和國科學第一樓”的中科院原子能樓21日開始拆除,多位科學家呼吁保護這一建筑。對此,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納米中心)表示,將對原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將原子能樓的南墻按原貌復制在新建實驗樓南墻,同時在舊址設立紀念標志物,保護和傳承原子能樓歷史價值。
原子能樓近1/3樓體已被拆除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中科院原子能樓地址——海淀區(qū)中關村北一條,原子能樓樓體已經(jīng)被拆除近1/3,北面墻和東面墻幾乎全部被拆毀,樓體東北面已經(jīng)露出里面的房門和辦公室,一些家具散落在被拆毀的墻面邊緣。只剩南面主體和西面配樓暫未拆除。
拆除現(xiàn)場用約3米高的藍色圍擋與周圍隔離,圍擋里面,黃色的挖掘機并未作業(yè),也未見工人出入。
6月21日,挖掘機等拆除機器進入作業(yè),當天該樓主體全面被破壞。據(jù)周圍工作人員介紹,當天下午拆除工作停止。至昨日下午,圍擋內沒有繼續(xù)拆除的跡象。
園區(qū)建設空間有限將拆除部分舊建筑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位于原子能樓的正南面,而原子能樓則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園區(qū)規(guī)劃建設方案當中。原子能樓被拆除后,將建設“納米集成技術與納米制造綜合研究平臺”。
21日,納米中心官方網(wǎng)站發(fā)布通知,對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園區(qū)規(guī)劃建設及“高能樓”(又稱“原子能樓”)保護相關問題進行說明。
納米中心表示,經(jīng)與設計單位不斷探討,修改完善了原設計方案,確定了新方案,即“將高能樓的南墻按原貌復制在新建實驗樓南墻,同時在舊址設立紀念標志物,以達到保護和傳承高能樓歷史價值的效果;在新建樓內設立一展室,以展示老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事跡”。
據(jù)納米中心介紹,由于園區(qū)建設空間有限,“十二五”期間就確定在現(xiàn)有園區(qū)內拆除部分舊建筑。目前,立項、市政規(guī)劃等多項審批手續(xù)已經(jīng)申請和辦理,并于2015年底進入施工階段。
■ 講述
唐山大地震時原子能樓未有損壞
曾在原子能樓辦公的一位高能所離退休人員對記者表示,一開始并不知道原子能樓會被拆除,只通知要改水改電,去年9月份樓里貼出了改水改電的通知。直到后來一位納米中心工作人員透露,說原子能樓可能要被拆除。
據(jù)其介紹,2015年10月,原子能樓開始斷水斷電,到11月份才又恢復。當時,原子能樓里,高能所離退休辦(中關村)、微生物所離退休辦、幾個課題組和一些物業(yè)人員還在。斷水斷電之后,高能所與納米中心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開始商談搬遷事宜。這些還留下的辦公室開始去其他地方看房、準備搬家。今年3月,各辦公室開始搬出原子能樓。
中科院高能所多位老科學家則一直呼吁保護該建筑。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的退休研究員樊洪業(yè)早在2012年就倡議“勿拆除中關村原子能樓,將其設為院史博物館。”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也遇到多位中科院高能所的專家學者,均對此表示支持,反對拆除原子能樓。
昨日上午,84歲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紹晉來到原子能樓現(xiàn)場,他回憶,他上世紀50年代大學畢業(yè)之后就來到了高能所,直到上世紀90年代退休,可以說和原子能樓一起成長。
據(jù)楊紹晉介紹,原子能樓的質量非常堅固,可以抗八級地震。當時建設實行的整體澆筑,窗戶都是鋼窗,窗紗是銅質的,地板是水磨石的。
多位離退休科學家向記者表示,這座樓至少能保持100年,當時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原子能樓完全沒有損壞,很多專家當時都躲到原子能樓里避地震,質量非常好,“比如水磨石的地板,三四噸的大型器材在上面拖拽都沒有損壞。”
■ 專家觀點
原子能樓應早些申請認定文物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會員曾一智認為,原子能樓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價值,但遺憾的是,它沒有得到應得的文物身份。一方面,這可能是本單位沒有重視,另一方面,有心保護的知情人可能不了解國家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和依法保護文物的法定程序。
《文物保護法》總則第二條規(guī)定“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xiàn)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都應該受到國家保護,這是被認定為文物的依據(jù)。
曾一智表示,就原子能樓而言,應該在2011年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被認定為文物。這里發(fā)生了非常多的重大歷史事件,如果拆除就意味著曾經(jīng)的歷史痕跡都被“抹去”,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非常重要的科技發(fā)展史的重要歷史見證,應該予以保存。
曾一智表示,這種情況下,如果專家學者或者公眾有保護意愿,應該向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門遞交《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書》,由文物部門進行搶救性現(xiàn)場調查后,予以認定。事實上,2009年,文化部公布實施《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給普通公民參與文物保護提供進一步細化的法律依據(jù)。與此同時,相關單位和媒體已經(jīng)進行普及性宣傳,但仍有很多人對此不夠了解。
■ 背景
“共和國科學第一樓”走出31位院士
原子能樓建于1953年,共五層樓,至今已有63年的歷史,被科學家們稱為“共和國科學第一樓”。
1951年5月,創(chuàng)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錢三強親赴中關村測勘樓址,同年10月底工程動工,1953年底大樓竣工。錢三強帶領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員于1954年元月從東皇城根遷址到中關村。1958年,此所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原子能樓由此得名。
據(jù)一位老科學家介紹,這里走出了31位院士,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7位都是從這座大樓里走出來的,分別是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鄧稼先、于敏、朱光亞、陳芳允。這座大樓還走出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謝家麟和于敏,“一些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來此參觀過?!?/p>
一位高能所的離退休工作人員說,這座樓曾被稱為“中關村的燈光”,當時其他樓里的工作人員到下班都走了,只有原子能樓里的工作人員還工作到晚上10點多,“當時10點半關門,每天晚上我們都是臨到關門再離開?!?/p>
記者 沙璐
·凡注明來源為“??诰W(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