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悉,成都將建立教師退出機制,并明確轉崗、待崗培訓、解聘和辭聘4種退出渠道。從2月10日起,全市9萬多公辦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在編教師將納入這一機制。其中,體罰學生,經(jīng)教育不改的可能遭解聘。
在很多人看來,連續(xù)兩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被解聘天經(jīng)地義,因為這是個師能問題;而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被解聘也理所當然,因為這是個師德問題。但是,體罰學生也解聘,就有些難以理解。而且這種難以理解,不僅僅來自個別教師,甚至來自一些家長。在前者看來,現(xiàn)在的孩子嬌生慣養(yǎng),就得嚴厲管一管;在后者看來,所謂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必要的體罰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是有益的。
這些想法其實都不足為訓。事實上,體罰學生不僅是個師德問題,更是個師能問題。建立教師退出機制的目的,在于形成師資的良性循環(huán),消除逆淘汰現(xiàn)象———能力強的教師可能會主動辭職跳槽,而能力弱的教師卻可能賴著不動。
體罰學生為什么是個師德問題?因為這樣的老師,缺乏耐心和愛心。對孩子的耐心和愛心,是師德的基礎。體罰學生又為何是個師能問題?因為動輒體罰,說明老師面對頑皮學生無能為力或者力不從心,缺少辦法,當然是個能力問題。
那些少數(shù)喜歡體罰的老師和一些迷信體罰功效的家長,可能需要進行一點洗心革面的反思。首先,體罰學生來自一種“唯分數(shù)論”的驅動,因為體罰往往是因為孩子沒有好好學習。有了讓孩子成績好的“正義目的”,體罰也由此變得理直氣壯,甚至有的家長也表示認同。體罰意味著,分數(shù)成了最高理念,為此可以不擇手段。其次,體罰學生體現(xiàn)的是一種管制思維,即老師和孩子之間是管和被管的關系。好學生的標準,就是要聽老師的話,不能自作主張,其自由天性甚至被視為大敵,必欲滅之而后快。很多教師對這樣的管理方式駕輕就熟,習以為常。
在上述思維之下,老師和孩子的人格關系是不平等的。但是現(xiàn)代教育理念,則主張老師和孩子之間的人格關系應該平等。因為現(xiàn)代社會學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具有獨立意識和健全人格的公民,而不是“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