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價近年來備受質疑。日前曝光的中石油腐敗案也被一些人當成中國油價不合理的證據(jù)和原因。那么,這10年油價高漲,與中石油腐敗案和三桶油的所謂“壟斷”究竟有沒有關系?
在這里,我們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中國成品油價格與許多國家成品油價格構成不同;那些國家的成品油價格不包含消費稅,如果要繳納消費稅,在油價之外另交;但中國的消費稅是價內稅,成品油在消費稅征收范圍內;拿包含消費稅的中國成品油價與不包含消費稅、消費稅要在價外另交的其他一些國家成品油價直接比較,這本身就是錯誤的。在有些中國媒體聲稱成品油價低于中國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倘若加上在價格之外交納的消費稅,與中國包含消費稅的成品油價格在同一口徑下比較,未必比中國低。而且,消費稅在價內繳納,對于零售環(huán)節(jié)的消費者和賣方而言,其便利和節(jié)約交易成本的作用相當可觀,特別是便于消費者比較商品含稅后的完整真實價格。
更重要的是,這10年中國成品油價格高漲是全球油價高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全球市場油價高漲之際,大力推行價格市場化并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不可能置身事外。如果還要追求低油價,就只有政府財政補貼一途,而這種補貼既不公平更無效率,已經成為危及許多國家宏觀經濟穩(wěn)定和投機性貨幣攻擊的突破口。
能源補貼加劇不平等的效果顯而易見,因為高收入者從補貼中受益更多,正如擁有3輛汽車、4臺空調的人從能源補貼中受益肯定遠遠大于沒有私家車和空調的窮人。而且,能源補貼實際上是在激勵交通堵塞。取消補貼后,更多的資金可用于基礎設施、衛(wèi)生和教育等領域,而且會激勵節(jié)能與替代技術開發(fā)。多年來,在其他眾多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從亞洲的印度、印尼、越南,到拉美和非洲,靠補貼人為維持的低油價對這些國家從財政、國際收支等方面制造的宏觀經濟不穩(wěn)定性,在1997—1998年危機,在這回次貸危機、美歐主權債務危機、新興市場危機中都暴露得非常充分,日后還會繼續(xù)暴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3年3月發(fā)布的《能源補貼改革——經驗與啟示》報告估計,全世界對煤、汽油、電力等能源產品的補貼總額達1.9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2.5%、全球政府總收入的8%。以絕對金額計算,世界上能源補貼最多的三國依次是:美國,5020億美元;中國,2790億美元;俄羅斯,1160億美元。由此可見,我們需要做的是進一步減少扭曲市場、既不公平更無效率的能源補貼,而不是企圖去建立和維持低油價體系。
毋庸否認,我國石油天然氣體制存在不少問題,但我們必須考慮,如果沒有這個體制,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只要客觀觀察,可以看到,倘若沒有這個被指為“壟斷”而被口誅筆伐的體制,我國在整個國際石油天然氣市場上的談判地位必定大大削弱,我國作為一個整體要付出多得多的代價。這樣一個體制也大大減少了資源產地的腐敗,看看神木房姐、山西煤老板等激起的社會憤慨就不難明白。我們要看到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但更不能漠視被我國石油天然氣體制所抑制、消除的許多問題?!?作者是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