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廣州日報報道,河北大學內(nèi)的校園轎車撞人案過去三天,網(wǎng)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肉搜索”,肇事者的不少照片被公布。然而,該校老師和學生卻被打招呼不能接受采訪。此舉連教育部前發(fā)言人王旭明先生也無法忍視,發(fā)博客譴責河北大學遮遮掩掩。
?
如果說一開始“我爸是李剛”的狂囂,猶如一陣秋霜,讓人心痛的話,那么此時校方的冷落,則如一場秋雪,寒意破骨,直刺心靈。實在難以理解,校方為什么不允許目擊現(xiàn)場的老師和學生接受采訪?
?
據(jù)稱,事情發(fā)生后,學校對傷者的治療可謂重視,特意轉(zhuǎn)院到當?shù)刈詈玫墓莻t(yī)院,安排老師和同學排班護理。此舉尚慰人心。事情發(fā)生后,校方貼出了海報,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但對于逝者來說,僅此就夠了嗎?對肇事者,校方又表明了怎樣的態(tài)度?在一個管理跟不上的校園里,個體的生命相對于囂張的車輛是何等的無助。正如王旭明所說,“學校首要的是公開譴責肇事者,公開要求嚴懲肇事者,而不是遮遮掩掩?!?/p>
?
高校是什么?那是思想的殿堂,那里充滿著青春的激揚,蕩漾著人性的張揚。別說是一所高校,就是任何一個組織,面對自己成員生命的無辜離去,都會發(fā)出一聲吶喊。吶喊或許無用,但發(fā)出去最起碼表明一種態(tài)度,最起碼傳遞一種正義的力量,最起碼能讓生者感到一絲心靈的慰藉。然而現(xiàn)在,我們什么都沒看到,看到的只是一張“提醒學生”的海報,只是一個禁止學生的“招呼”。良知,正義,倫理……到底去了哪里?難道一個學生,在校園里喪命,連她的母校發(fā)出一聲道義的同情,也只能成為奢侈嗎?逝者已逝,生者長哭,這是他們的母校嗎,這是他們向往的充滿大學精神的母校嗎?校方碰到了事情,怎能像鴕鳥一樣蜷縮起身體,不由得人不感慨,大學精神里難道也有明哲保身這一條?這恐怕不僅僅是權(quán)力的強勢問題,從中恐怕更多讓人看到大學精神的淪喪。
?
“我爸是李剛”,我校是沉默。誰都可以沉默,但被撞者的母校豈能沉默。每一所高校,都應(yīng)該立志于自己神圣精神的培育,讓學生引以為傲。大學本來就是教育場所,自身的行為應(yīng)該起到示范作用。對追求理想崇尚正義的大學生而言,“我校沉默”的正氣不振,比“我爸李剛”的邪氣,更令人寒心。
?
明哲保身之術(shù),比“良知的驅(qū)使”更有重量嗎?大學本是育人之地,秉持良知是教育的必備品格,威脅學生“小心開口”何異于顛覆他們的正義信仰,教他們?nèi)烁穹至??道德啟蒙之要?wù),更是被顛覆無遺。做“皇帝的新裝”中那個勇敢的孩子,固然要冒不小風險,可學校和家長難道能“以身說法”,教孩子做冷漠的看客,對丑惡無動于衷嗎?果如是,他們的“啟蒙”就成了紙上談兵,傳給孩子的不是美德,而是冷漠與怯懦。
?
封口令和“不能全怪學?!保m然只有幾句話,卻讓我們感到這種處理方式背后的層層冷意。自己的學生因車禍不幸逝去,作為學校管理方,應(yīng)該積極配合事件調(diào)查,反思學校的安全隱患。事故到底是怎么發(fā)生的?學校平時的安全措施到底有什么問題?而河北大學采取的態(tài)度是掩蓋和回避。事實上,公眾與媒體都不會歪曲真相,把全部責任都推給河北大學。河北大學的這些做法,尤其是對逝去生命的漠視,是我們無論如何也難以理解的。
?
在這種情況下,謾罵學校方、指責目擊者,似乎都有“打錯板子”之嫌:如果不是迫于強大的外力,誰愿意承擔“沒有良心”的惡名?所以,在目前階段,社會輿論最應(yīng)該、最迫切吁求的,不僅是說服學校方和目擊者能夠足夠勇敢。當然,我們需要勇敢者站出來說話——更為關(guān)鍵的是,應(yīng)該積極吁求當?shù)叵嚓P(guān)方面對該起事件的調(diào)查,能夠盡早實現(xiàn)“避嫌”。
?
?
相關(guān)鏈接
河北大學校園撞死人追蹤:李剛首度現(xiàn)身道歉[視頻]河北官二代撞死人續(xù):嫌犯父親李剛哽咽道歉“我爸李剛”竟將堂堂河北大學鎮(zhèn)住了?河北大學車禍目擊者集體沉默 學生怕學生處分河北大學“校園車禍”肇事者身份確定 被刑拘河北大學撞死女生者被指平日張揚 父親身份確認?